华夏之窗 | 文化博览 |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发布时间:2020-02-17 15:23:44

  中文名称: 秦始皇陵

  英文名称: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编号: 200-005

  秦始皇陵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征集了陵工达72万之多。陵冢用土,取自位于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之间的、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嵯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

  考古学家已探明秦始皇陵的布局。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形,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始皇陵的封土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底边周长1700余米。封土由于受到风雨侵蚀,现仅高51米。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秦始皇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即封土高116米,底边周长2087米,如果史书的记载完全真实,那么封土的原始规模就比现存的要大得多。

  秦始皇陵开创了以都城建制规划陵园布局的陵寝制度,帝陵的布局结构以陵冢(地宫)为中心,在其周围设置了大量的大型礼制建筑、园寺吏舍建筑、陵邑衙署以及各种各样的丛葬坑、陪葬墓等。在内城分布着许多用于祭祀、陪葬的建筑,尤其是内城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的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内城象征着都城的宫殿区。在外城,西区(西内城垣与西外城垣之间的区域)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其中建筑基址约占据了西区空间的三分之二。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外城东区的南部则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坑”和一个 “百戏俑”坑。外城象征都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是为皇帝玩乐游弋等活动服务的。

  外城以外的地区,有众多为建设、陪葬和管护秦始皇陵园而设置的机构、场所和坑池。以外城西边的打石场为例,这处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由石料堆放区、材料加工区和居住区构成,面积达75万平方米,并出土过10件铁刑具。而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新出土的青铜水禽坑则位于外城垣的东区,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陵园的庞大与复杂。

  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内城封土之下。根据现代科学探测提供的资料分析,地宫的主体部分应是一座口大底小的竖穴方坑,地宫的四周有宫城墙,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0米。关于秦始皇陵的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坐西向东”说和“坐南向北”说。迄今为止,秦始皇陵的布局方向问题尚无公认的定论。

  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场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检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另有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编为四号坑。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4个坑总面积为25388平方米,平均深度5米左右,其挖掘的土方量达126940立方米。坑内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这三座佣坑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这些兵马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象征着秦始皇生前守卫京城的宿卫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为右军,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左军,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这组军阵对研究秦代的军事装备、编制和军阵的编列等,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它为研究秦代历史、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总之,秦始皇陵是殷周、先秦陵园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并使之达到空前完备的局面,也为后代陵墓的布局结构开创了新模式,奠定了古代陵寝制度的基础。

  真实性和完整性

  围绕地宫盗掘与否这个问题,近10多年来,秦陵秦俑考古队的专家们,对陵区及地宫上的封土堆进行数次详尽、全面而科学的勘探考察,仅发现了两个宋代的盗洞,但都距离地宫中心较远。根据目前一些先进的探测技术的探测结果,目前可以肯定秦皇陵还未被盗。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遗产价值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秦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在考古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