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丘陵、平原地带,这里拥有神奇的建筑文化瑰宝——碉楼。
由于位置偏僻,为防盗贼和洪涝,自明代起已有乡民集资在村子里建起高大坚固、可防贼避水的碉楼。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批乡民迫于生计,远渡重洋,到美洲充当劳工。上世纪初,在海外漂泊多年、事业有成的华侨们怀着中国人叶落归根的共同心愿,纷纷返回家乡。当时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各处军阀土匪割据一方,归侨们为求自保,唯有将住宅建成又高又坚固的碉楼。华侨们在美洲等地居住了大半生,深受当地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所建碉楼大都带有浓郁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正是这些开平华侨们的艰辛创业,给开平带来了上世纪初叶兴旺繁荣的盛况,也极大地丰富了开平碉楼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鼎盛时期,开平全县共有碉楼3000多座,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成为开平最闪亮的风景。碉楼在开平全境分布甚广,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最具规模的集中在自力村、三门里村、锦江里村、马降龙村等处。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欧洲城堡构件等在开平随处可见。有“开平第一楼”美誉的瑞石楼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瑞石楼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923—1925年),建设者是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瑞石楼位于锦江楼的东侧,坐落在村落民居的主轴线上,是典型的居楼式碉楼,整体建筑呈现出中世纪意大利城堡风格。同时,瑞石楼在立面上运用西洋式窗楣线脚、柱廊造型,大量的灰塑图案中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福、禄、喜、寿等内容,在西洋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中国传统风韵。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的近代建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