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窗 | 文化博览 | 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

发布时间:2020-02-17 11:54:07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道具表演

  表演程式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演出中,也广泛运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现一段舞蹈。舞蹈动作很多,爬山、行船、飞天、入海、骑马、斗妖、擒魔、礼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要演长,则细唱细作; 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

  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基本面具颜色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清爽)

  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

  农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窟窿(代表农民老人的朴实敦厚)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流派唱腔
  藏戏的流派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藏戏的唱腔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前,藏剧中的朗达(戏曲唱腔)基本上是无伴奏的清唱,即便是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也只是用鼓钹这两种打击乐器伴奏。鼓钹点子是西藏各地方剧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鼓钹点子多是从藏族最古老的民间“野牛舞”、“狮子舞”、“鼓舞”和大型民间传统歌舞“甲谐”,以及藏族的原始抗灾歌舞“吉达吉嫫”等歌舞艺术的鼓钹点子中吸收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其使用方法与朗达一样,也是以人定曲、专曲专用,尤其是在传统剧目里,每个人物都有反映其个性的鼓钹点子。鼓钹点子虽源自各种民间艺术,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戏曲表演的需要,已演变成一套与民间鼓钹点子不同的具有戏曲特色的击奏方法。各剧种鼓钹点子在具体的击奏、点子的变化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它成为藏族观众区分不同藏戏剧种的标志之一。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鼓钹点子的敲击声,判断出那儿正在上演什么戏。

  角色分类

  藏戏中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戏班中一般只有剧情讲解者、演剧者、喜剧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行当体制。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随着大型剧目演出的增多,已逐渐形成各种角色类型,如在艺术发展最为丰富的蓝面具戏中就有十三种。这些角色类型是:

  男青年角色:
  相当于小生,扮演年轻的国王、王子或贵族青年。如《文成公主》中的松赞干布等角色;

  男老年角色:
  扮演老国王、大臣、头人老爷等人物。表演要求稳重、威严。如《诺桑法王》中的老国王诺钦、《朗萨雯蚌》中的头人老爷查钦等人物。

  男配角:
  扮演男性侍佣,或作摆设的天王、国王、大臣等。他们的戏一般很少。

  女青年角色:
  扮演仙女或空行母、农家女、鹿女、贵妇人、公主等人物。如《苏吉尼玛》中的鹿女苏吉尼玛、《诺桑法王》中的仙女云卓拉姆等。

  女老年角色:
  扮演王后或母亲等角色。其表演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端庄、娴静。如《诺桑法王》中的王后甲嘎拉姆、《白玛文巴》中的母亲拉日常赛等。

  女配角:
  扮演女侍佣、嫔妃、女伴、陪娘等角色,除个别戏外,在剧中基本上是“龙套”,仅为陪衬,侍立一旁,没有一句台词和唱词。

  反派主丑角:
  扮演巫师、咒师、妖后、魔妃等被鞭挞、否定的主要反面人物。该角色在剧中有较多的戏,重说、俑、舞、表诸功,其插科打诨、诙谐幽默的表演均需有高深功夫。如《诺桑法王》中的巫师哈热、《卓娃桑姆》中的魔妃哈江堆姆等。

  反派次丑角:
  扮演反派主丑角手下的管家、大臣、嫔妃、舞女等人物。他们的戏往往很重,有的甚至超过主丑角。其演技丰富,表演滑稽夸张,任意、自然。注重以夸张的道白、韵念和舞蹈身段进行表演,一般都有一套固定的技巧性动作和表演戏路。

  小丑角:
  扮演反派丑角手下的鹰犬、助手、帮凶、打手等。戏中常与反派丑角连在一起,互相配合表演。注重以道白和念诵作生活化的滑稽表演,如对上献媚奉承,对下心狠手辣。其刻画、模仿人物形象生动、准确。演出中有时离开剧情,作即兴表演,或与观众嬉戏打闹,或模仿、夸张、歪曲演员的表演动作,以制造喜剧效果。

  正丑角:
  指剧中普通的正面角色。他们常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正面人物战胜丑恶势力,显示其聪明才智和诙谐幽默的性格。

  穿插角色:
  指根据剧情需要偶尔穿插进来的角色。其戏虽不多,但又为剧情所必须。如《诺桑法王》中的仙翁和青年渔夫。

  动物角色:
  指剧中寓言性、神佛化身性的动物、灵怪等。

  伴唱伴舞角色:
  指开场时出场的温巴、甲鲁、拉姆三类演员和其他在正戏中不饰演角色的演员。他们在全剧中要始终为正戏角色伴歌伴舞。

  剧情讲解角色:
  这是藏戏中特有的角色,一般由戏师担任。在开场戏中扮演第一温巴或第一甲鲁;在正戏中也常饰演主要角色。该角色以一口快速数板式的连珠韵白念诵特技,来掌握指挥整个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