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三清山,坐落于江西省东部门户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接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风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为怀玉山脉的主峰。怀玉山因“天帝遗玉、山神藏焉”,风光无限,别具精神而得名。
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她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她以梯云岭、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玉京峰、阳光海岸、三清宫、玉零观等十大景区引人入胜。山的东南麓水连三清湖,山光水色,溶洞奇石,美不胜收。1988年8月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7月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现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三清山以“绝”惊世。峰峦“秀中藏秀、奇中出奇”,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奇峰怪石、古建石雕、虬松丽鹃、日出晚霞、响云荡雾、神光蜃景、珠冰银雪异美无比。“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惟妙惟肖。旅行家赞曰:“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
三清山聚“仙”显名。玉京、玉虚、玉华摩天柱地,峻拔巍峨;蓬莱、方丈、瀛洲翠叠丹崖,葱郁流丽;瑶台、玉台、登真台松奇岩怪,空灵清虚;龙潭、玉帘、冰玉洞飞瀑流长,洒脱飘逸;猴王献宝、老子看经、妈祖导航氤氲飘缈,浑然天成。
三清山得“道”弥彰。东晋葛洪“结庐练丹”于山,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誉。宋尤其是明以来三清宫等道教建筑依山水走向,顺八卦方位,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合一,方圆数十里,道风浓郁,道境昭然,玄谜隐奥,有天下第一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今有人考为明代失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终隐藏身之所。
三清山居“位”独优。地当浙赣之交,东达沪杭,南通闽粤,西迎荆楚,北望苏皖,接黄山而携龙虎,近武夷而处其中。浙赣铁路、沪瑞高速、景婺黄常高速、320国道和205国道,与景区旅游专线、环山公路紧密相连。
文化
三清山历来是道教胜地。相传明建文帝称赞它为“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医药学家、炼丹术士葛洪到三清山结庐炼丹,至今山上遗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三清山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和隐士的世外桃源。自晋朝葛洪开山以后,便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而渐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唐建老子宫观,称三清福地”。僖宗时(873-888年)信州守备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在此。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资重建三清观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后因世乱,观废址毁。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年),江浙滁州詹碧云亲自规划设计,并假手王霖后裔王祜出面协助其事,对三清山道教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外层按照“伏羲先天八卦图式”、内层按照“文王后天八卦图式”、核心按照“北斗星空图式”隐秘布局,东从金沙龙泉桥,西从汾水步云桥,至风门天人合一,到天门三清福地,终玉京峰顶,辍点命景,浮雕石刻,共兴建宫观、亭台、石雕、石刻、山门、桥梁、泉池等200余处,使道教建筑遍布全山,其规模与气势,可与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内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景观“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中国著名散文家秦牧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中国国家风景名胜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朱畅中游三清山后题“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罢三清和黄岳,三清定将胜黄岳”。历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苏东坡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地质演变
三清山山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处在造山运动频繁而剧烈的地带,因此三清山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又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的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天,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仙灵众相,维妙维肖,邀游于清虚之境,出没于云雾之中,古为道家福地洞天。山上奇峰怪石不可胜数,云雾宝光叹为观止,珍树仙葩世所罕见,灵泉飞瀑与丹井玉液媲美,幽谷溶洞为腾蛟起凤卧虎藏龙之所。历代宫观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异彩纷呈,钟灵琉秀,故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誉。
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变迁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
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此后地壳仍有升降,只是沉降速度和缓,范围广阔。
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本部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 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
在距今二三千万年前的年代里,相继发生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山岳大幅抬升,伴随水力侵蚀作用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差悬殊。由于三清山的地质环境正处于造山运动既频繁又剧烈的地段,所以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尤其是垂向的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山体不断抬升,长期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云天,谷陷深渊的奇特地貌。三清山风景区的形成,可说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杰作。